半夜三更
半夜三更 > 红楼兵圣 > 第328章 探春不错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8章 探春不错

  汤平的愤怒,王信很欣慰。

  周家对自己的不满,王信也能理解。

  王信一直不懂,什么样的皇帝,才会被文官这样的利益阶级所喜欢,称为是贤君?

  反正王信非常清楚。

  哪怕关外如今这般形势,商人们获得了大利,而实际上,商人们并不喜欢自己,巴不得自己赶紧离开。

  无论蛋糕有多大。

  最终还是要分,谁吃得多,谁吃得少,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

  “短短几年间,他们往关外陆续投了三百多万两银子,还不允许人家有怨言?”

  王信笑着说道。

  汤平无法平静,他做不到将军心中那么大度,愤恨道:“没有将军,他们想投钱的机会也没有。”

  “我认为他们离不开我们,他们认为我们离不开他们,其实谁都离不开谁,大同有今日的局面,缺了谁也不行,博弈嘛,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王信招了招手,让汤平来坐下。

  薛宝琴很懂事,带着丫鬟主动离开,腾出房间让两人说话。

  汤平脸上还带着不满,仍然不岔的样子。

  王信倒了一杯茶热给汤平,汤平无奈接过,这一套动作下来,再多的不满也落到了肚子里,气氛恢复了宁静,汤平也冷静了不少。

  “我只是为将军感到不值得。”

  汤平声音哽咽。

  王信拍了拍汤平的肩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些年自己最大的财富,是汤平他们,是这些比亲兄弟还要亲的兄弟们。

  “没什么值不值的,都是我愿意做的事情罢了。”

  王信解释道:“原本说百万两银子,五年内回本,如今变成了三百多万两银子,十年才能回本,不光是周家有怨言,哪家没有怨言?”

  汤平闻言,不禁看了眼将军。

  “看什么。”

  汤平认为自己不地道的模样,把王信给气笑了。

  汤平诚恳的点了点头,闷闷道:“旁的不论,此事确乃将军你做的不对,不过我才不管对错,反正周家的不满将军就是不行。”

  “你懂个屁。”

  王信骂道。

  百姓不愿意花钱怎么办?

  官府帮忙花。

  这套路王信看会了,如今不过在大周用来对付大户而已。

  当时来到大同,自己啥也没有。

  百姓穷的就剩一条命,唯独大户手里有钱,那自己只能想办法帮大户花钱了。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至于步子迈的大,自己规定提前规定死了等等,这有什么的。

  精算啊。

  保险那套路没看懂么。

  反正一百万两银子都投了,难道还差三百万两?

  五年的回本,变成十年的回本,换个角度想,十年之后,每年都是稳定的收益不是。

  只不过各家都被迫卖血。

  听说周家为了保住自己的股份,连埋在地底下,周家老祖给子孙留的救命家底都给掏了出来,就算如此,股份仍然跌了不少。

  军队的两成是约定死的。

  自己的半成是为军官们持有,商人们也动不了。

  薛家只剩下半股。

  张家和李家同样只剩下半股,最大的是周家,也只剩下一成。

  其实根子还是灾民身上。

  灾民原本是不值钱的,给口饭吃就能干活。

  不过自己当初用奴隶创造不了价值,算了笔账说服了几家,那时候才二十几万两银子的股本,大家的收益还比较好分。

  现在光牧民就有了两万多户,更不提占股的大户。

  “僧多粥少”。

  原来制定的规矩,很多人就不满了。

  灾民凭什么分这么多。

  按照王信制定的章程,灾民通过二十年来还清贷款,等于变相削减了商人们的利益。

  讲道理是讲不通的。

  王信思索片刻,选择相信汤平。

  “我走之后,有三件事需要你盯着。”

  汤平不再是当年憨厚的义乌矿工,性格依然耿直,但是并不傻。

  确定将军不留下,也不打算带上自己,汤平没有纠结。

  “将军尽管交代。”

  王信表情舒缓,内心满意,汤平的确对自己忠心耿耿。

  可光这样不够,还需要能做事。

  “牧民与商行之间的契约不能变,你负责关外,这件事一定不能变,关乎大同西军的根基。”

  汤平在王信身边多年,虽然无法理解商道,但是也听过许多将军说的理论。

  既然将军如此肯定,汤平毫不怀疑,肯定道:“将军放心,只要我在,这件事就变不了。”

  王信露出笑意,深信不疑。

  “军队禁止经商,除了军事,不得插手别的事。”

  汤平依然点了点头,仿佛不知道其中的利益。

  万物都可以关乎军事,只要找理由,何愁找不到。

  所以人才是关键。

  因人成事。

  很多事情就是需要这个人才来办成,换个人就办不成了。

  论忠心的话,有些人不下于汤平。

  或者性格不符,或者背景不如汤平。

  无论汤平有没有向周家发脾气,改变不了汤平是周家的姑爷。

  有周家的支持,加上汤平本人的性格,是最合适的人选。

  “最后就是你。”

  王信眼神复杂,看着自己眼前的汤平。

  汤平被看得莫名其妙。

  王信叹了一声。

  “汤平,你是跟我最久的一批兄弟,看在兄弟一场的份上,无论几年后你的想法是什么,大同这边的模式,请十年不变。”

  王信只能给牧民们争取十年的时间。

  很多事其实是百姓们决定的。

  当他们选择退让,出头的橼子先烂的道理时,注定了结局。

  自己安置了十万灾民,给他们争取到了最好的条件。

  而自己并不是救世主。

  就像朱元璋时期。

  贪官贪钱是要杀头的,欺负百姓,百姓是可以反抗的。

  甚至鼓励家家持一本大明律。

  把贪官污吏欺负百姓的手段,清晰无比的告诉百姓,鼓励百姓反抗,把贪官污吏抓起来。

  而这些最后都会烟消云散。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那就完了。

  汤平大怒:“将军安能不信我?”

  一种被将军不信任的愤怒,让汤平压不住脾气。

  “啪。”

  下意识的桌子一拍,气愤无比的站起来。

  “哗啦。”

  史平听到里头的动静,连忙赶进来,看清楚屋里的场景,一时间不知是好。

  王信笑着挥了挥手。

  史平低头离去。

  汤平闷闷不乐的坐了回去,闷着一张脸也不说话,气鼓鼓的生着闷气。

  “亲兄弟明算账,你我之间,说那些虚的才没意思。”

  王信起身,手落在汤平的肩膀上,没有多言,只是用力捏了捏。

  “唉。”

  汤平叹了口长气,不爱生闷气,而是一脸怅然。

  以前几百人的时候,虽然身份低微,可是兄弟们一条心。

  又快活又安乐。

  争先恐后给兄弟们挡箭,谁也没有私心。

  如今事业大了,汤平如何看不出,气氛早不如从前。

  虽然大同西军如今的士气,汤平毫不犹豫的认为仍然是大同第一。

  可士气中的兄弟义气却不如以前浓厚,更有了几分的利益在其中。

  “你都要独当一面了,怎么还能孩子义气。”

  王信颇为好笑,又有些感动。

  很多人说自己是赤子之心,其实自己真不是,只是受到的教育所改变。

  而眼前的汤平,倒颇有些赤子之心。

  汤平不再纠结,坚定道:“这三条,只要我活着就不变。”

  王信没再多言。

  目前事情未定,自己的下一步到底如何,自己还不清楚。

  先等自己看清楚方向吧,

  ~~~~~~

  京城。

  贾府。

  年关很是热闹了一阵。

  家里的大姑娘,从宫里头赏赐了许多御赐之物。

  上下都有面子,听说以前府里住过的王信将军在大同又立大功。

  连京城城中都传开了。

  什么三年平胡,胡人畏之如虎云云,大涨大周国威。

  好事连连,贾府今年格外热闹。

  贾母处。

  宁国府的尤氏、贾蓉媳妇,大儿媳邢氏,小儿媳王夫人。

  并孙媳妇王熙凤、李纨。

  摆着果盘点心之类,一屋子管事媳妇和丫鬟们伺候。

  里间里。

  迎春、探春、惜春,并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还有宝玉也在。

  众人看着惜春画画,旁边丫鬟伺候,各色彩绘料盘。

  把个大观园画的有模有样,虽不细致,却颇为传神。

  “可惜,林妹妹的潇湘馆,总感觉差了一点。”

  宝玉惋惜。

  “二哥哥,难道我画的不像?”惜春不服气的望着贾宝玉。

  对这个最小的妹妹,大家一向让着。

  宝玉连忙哄道:“很像了。”

  惜春大了点,不像小时候那么好哄,追问道:“那刚才为何又说差了。”

  宝玉一时手忙脚乱,语无伦次不知如何辩解。

  总不能说真话。

  史湘云被宝玉的样子逗笑,“噗嗤“一声。

  这下子,惜春越发不开心,竟然丢下笔。

  “其实很像了,只不过没有林妹妹在,毕竟人比景美。“

  宝玉情急之下,脱口而出。

  引得众人侧目。

  薛宝钗没笑,眼眸悄然看了林黛玉一眼,然后平静收回,并没有在意。

  迎春最老实,觉得宝玉说的极对,连连点头。

  探春也在笑着。

  惜春咬了咬牙,林姐姐对自己好,倒是不好继续生气,否则像是针对林姐姐似的。

  如此算了,心有不甘,便向宝玉翻了个白眼,然后倒向林黛玉,抱着林黛玉的小手。

  林黛玉越发苗条,杨柳似的,牵稳惜春的手,也不快的瞪了眼宝玉。

  “都大了,怎么还能乱说话。“

  宝玉低下头,浑然没了身上的锐气。

  实在没趣。

  不顾众人的面,委屈道:“的确大了,反倒不如小时候亲近。“

  “二哥哥,去问问老祖宗,今天吃什么吧,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探春突然插话。

  宝玉下意识点点头,没有多想,朝外走了去。

  等宝玉一走,屋子里气氛松弛了不少。

  史湘云看在眼里,脸上露出冷意,内心颇为不平。

  “好消息。“

  “好消息啊。“

  “信爷又升官了。“

  外头突然周瑞家的闯了进来,来一路报喜。

  贾母正问着宝玉,心疼自己的宝贝孙子,突然听到外头的动静,正要发火。

  听清了内容后,转怒为喜。

  孙女与王信的亲事虽没有公布,却已经定下。

  “快说,王信怎么了。“

  屋子里的人纷纷听着,都很关心此事。

  与贾府有关系的客人不止王信一个。

  但是从贾府走出去的客人中却有王信。

  而且从贾府搬出去不到一年呢。

  如此的交情,谁不知道王信升官,对贾府是大好事。

  周瑞家的早就料到如此,才敢大声声张进来,也为自己长脸。

  “信爷升了总兵,即将回京,以后就是咱们京营的总兵了。”

  周瑞家的兴奋道。

  “信爷多大了,记得看到一次,当时隔得远,也看不清。”

  尤氏小声问道。

  王熙凤虽没有和贾琏和好,但是日子好过了些。

  一是王子腾在五军都督府捞了个职位。

  虽是虚职,毕竟资历和品级在哪,所以任了个中军都督府右都督。

  加上个王信。

  王子腾虽与王信不和,但是王熙凤和两人关系都不错。

  一个是亲叔叔,一个是同族。

  所以一笔写不出两个王字。

  王熙凤在府里的地位虽没有回到从前,也还是主子的身份。

  何况贾母又喜欢王熙凤,经常把王熙凤留在身边。

  听到尤氏的话,王熙凤笑道:“信爷才二十七八,年轻着呢。”

  “是呀。”

  尤氏拍手感慨道:“我的确记得年轻,也就是因为年轻,才不敢相信,怀疑自己记错了。”

  二十七八的总兵,的确年轻的不可思议。

  这般看来。

  贾府在京城有贵妃娘娘,又有京营总兵。

  朝堂有人,勋贵有人。

  宫里也有人。

  军中依然有人。

  又有故旧遍布四方,实在是蒸蒸日上。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屋子里的媳妇姑娘们各个心情大好。

  “探春真不错。”

  贾母说了句。

  尤氏点了点头,刚才宝玉说的话,她也听见了。

  探春姑娘做事大方,性格沉稳,的确很不错。

  王夫人没说话。

  她听明白了贾母话中含义。

  有前途是一回事。

  落实又是一回事。

  王信升了总兵,又如此年轻,探春当然不错。

  可惜探春不是自己肚子里出来的。

  王夫人有些不满。

  王信越有出息,王夫人越是担心。

  不如当初同意妹妹才好,结果迟则生变。

  这事还得怨大哥。

  能不能挽救呢。

  王夫人迟疑起来,二十七八岁的总兵,实在是不差。

  听

  请收藏本站:https://www.0ae247c57c.icu。笔趣阁手机版:https://m.0ae247c57c.icu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