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
半夜三更 > 风起北美1625 > 第424章 “云蛟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24章 “云蛟号”

  四月的启明岛(今温哥华岛),春意盎然。

  晨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海岸,随着朝阳缓缓升起,雾气也渐渐散去,露出湛蓝的天空与波光粼粼的海面。

  远处的群山依旧戴着雪冠,而山脚下已是新绿遍野,各色野花点缀其间,与苍翠的森林相映成趣。

  邵武(今埃斯奎莫尔特市镇)军港内,数艘悬挂着赤澜五*星*旗的战舰静静停泊,桅杆高耸,水兵们正忙碌地检修船帆、搬运物资。

  岸边的码头延伸至碧波深处,商船与渔船往来不绝,带来北方的皮毛和煤炭、南方的木材和粮食,又载走东平(今维多利亚港及周边市镇)的工业品和待运的移民。

  海军基地外围,砖石水泥构筑的围墙巍然耸立,哨塔上的卫兵警惕地巡视着海天交界处。

  离基地不远的农田里,春耕正忙。

  来自大明的移民们挽起裤腿,吆喝着挽马(耕牛)翻耕土地,湿润的泥土散发出清新的气息。

  基地东侧的市集熙熙攘攘,汉人、土著混杂其间,吆喝买卖声不绝于耳,间或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

  当军港的钟塔准时报出九时的钟声时,港口的栈道上已挤满了人。

  新华决策委员会委员、政务副总理兼科工部部长张若松站在码头最前端,双手背在身后,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与旁边的决策委员会委员、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海军部长魏应滨小声地交谈着。

  在他们身后是一众海军部军官和科工部专家,以及启明岛第一造船厂的工程师,所有人一边小心地应对两位大佬,一边不时地抬脚眺望码头泊位上的那艘船--“云蛟-9号”。

  它是一艘长约10米,宽为3米5,排水量仅8吨的试验船。

  它的外形与大明传统福船和欧洲盖伦船大不相同,更与新华所开创的飞剪船也有本质的不同,因为它船体的中后部有一台锻铁铸造的蒸汽机和一个大大的烟囱。

  锅炉和燃煤仓位于蒸汽机前方,通过短铁管输送蒸汽。

  这台蒸汽机为单缸低压设计,高约1.6米,占据了甲板显著的空间。

  烟囱从锅炉延伸至甲板以上,高度约2.4米,设计为稍稍倾斜状,以免在航行过程中或者剧烈震动下倾倒。

  “十五年了……”魏应滨望着那艘小小的试验船,眼里流露出几分期待。

  “是啊,十五年了。”张若松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镜片上反射着晨光,“从第一台蒸汽动力机锅炉爆炸,到今天‘云蛟-9号’,我们烧掉的钱,估计可以造两艘千吨战列舰了。”

  “怎么,你们科工部支持我们海军部造大船?”魏应滨笑着问道。

  “你们海军为何那么执着于要造大船?”张若松翻了一个白眼,吐槽道:“难道,你们还想杀到大西洋海域炫耀武力?在未来十到二十年时间里,‘海燕级’巡航舰足够我们新华掌控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了。”

  “身为海军,谁不想拥有巨舰大炮?”魏应滨摸了摸鼻子,“若是我们新华有两三艘千吨战列舰,那便是一种无言的威慑。我们的对手,不论是西班牙人,还是荷兰人,亦或郑芝龙,在看到如此规模型制的巨舰后,未战便会先怯三分。”

  “问题是,一艘千吨级的战列舰,官兵至少要配备600-700人,你们海军有那么多兵额吗?”张若松摇摇头说道:“若是造上两三艘,估计要将新华每年的军费吃得干干净净。那陆军怕是就没有活路了,定会急得跳起来跟你们海军拼命!”

  “我们新华没有陆地上的敌人,哪里需要在陆军上面投入太多。”魏应滨微微一笑,不以为然地说道。

  “瞧你这话说的!莫天海要是听到了,多半又要跟你急。”张若松晒然一笑,“虽然,我们在新洲大陆上没有敌人,但在大明、在朝鲜、在外东北,还是有许多强大的敌人。”

  “几个月前,陆军可是抽调了三个连步兵和一个连炮兵前往神州大陆加强我新华的影响力,并进行实战练兵,就是存了跟你们海军争夺军费的心思。”

  “就四百多人,在军队人数以万计的大明战场,能济什么事?”魏应滨说道:“别到时候,一个不小心,在辽东被清军骑兵给一波带走,那可就不好看了。”

  “呵呵,你身为军政委员会*主**席,屁股怎么是歪的?你就不能盼着人家陆军一点好呀!”

  “我只是觉得陆军部有点小家子气。”魏应滨右手将军帽扶了扶,轻声说道:“要派兵的话,那就应该多派点,直接一次性抽调两个混成营,调八九百人过去。这样一来,不论在哪个战场,也算是一股强大的军力,就算来几千清军都未必啃得动。”

  “可他们倒好,就弄四百来人过去,且不说在战役层面可以忽略不计,估计在小的战术上都不好安排,只能像东江镇那般实施有限的骚扰游击,于整个辽东局势来说,起不来太大的作用。”

  “你是不是忘了在辽海拓殖区和北瀛拓殖区还有数千民兵武装?”

  “那些民兵武装也就欺负一下实力孱弱的朝鲜人,对上战力强悍的清军八旗,可就未必够看了。”魏应滨不屑地说道:“你说说,这么多年来,他们可曾直面过任何清军大队阵列?”

  “那个辽南镇总兵黄龙不是有一队四百人规模的火器营吗?拿的还是咱们新华提供的燧发枪,训练也是由辽海拓殖区经手的,可最后结果如何?最后还不是被清军一鼓聚歼,连黄龙本人也被阵斩当场。”

  “唉,我们新华陆军规模仅一千二百余,总不至于往大明扔一大半过去吧?”张若松叹了一口气,“家里总得留点兵,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万一,西班牙人脑子抽风了,突然杀过来,难不成我们还要临时动员民兵来应战不成?”

  “张总理,有我们海军在,怎么可能会让西班牙人再次攻入我新华境内?再说了,西班牙人现在还有这个能力吗?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唐斯海战之后,西班牙海军差不多有近百年时间都没缓过气来,直到波旁王朝时期,在法国人的帮助下,才勉强稍事振作一点。”

  “可以说,目前我们新华海军对西属美洲殖民当局已经拥有全面压制的实力。一旦战端开启,我们不仅可以控制太平洋东海岸的制海权,而且还能封锁卡亚俄港,堵塞巴拿马,切断他们宝船转运的海上通道。”

  “这个时候,总是担心被打上门来的一方,应该是西班牙人,而不是我们新华。你看看,要是这艘蒸汽船试验成功后,我们新华海军将更加如虎添翼,甚至可以考虑直接将西班牙势力一举压缩至后世美墨边境以南地区,尽占美洲精华之地。”

  张若松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再回应,转头看向码头泊位那艘“云蛟-9号”蒸汽试验船。

  一名船员站在船头举起了即将起航的信号旗,待得到明确的指示后,立即将令旗猛地挥下,并转身朝船上的总技师发出口令。

  随着一声尖锐的汽笛声响起,“云蛟-9号”的锅炉开始点火加压,黑烟从倾斜的烟囱中喷涌而出,在湛蓝的天空中划出一道突兀的黑迹。

  码头上的嘈杂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聚焦在这艘小小的试验船上。

  “压力已达临界值!”一名匠人高声汇报。

  “施放主阀门!”新华重工高级工程师罗德生粗声下令,他的右手缺了两根手指,那是三年前一次锅炉爆炸留下的纪念。

  这艘蒸汽试验船无自动化装置,需要手动调节阀控制蒸汽流量。

  而且,舵柄与传统船只无异,仍需船员手动操作。

  随着锅炉主阀门的打开,喷涌的蒸汽推动活塞,连杆带动曲轴,船艉的螺旋桨开始缓缓转动。

  船身微微一震,甲板上的金属部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仿佛一头沉睡的野兽正在苏醒。

  “动了!真的动了!”码头上爆发出一阵惊呼。

  “云蛟-9号”的螺旋桨开始搅动海水,船身缓缓离开泊位。

  虽然速度不快,但却是在没有帆、没有桨的情况下,仅依靠蒸汽的力量向前行进!

  魏应滨的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之色:“这么多年的功夫,总算没有白费!”

  张若松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依旧冷静:“这才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云蛟-9号”驶出两百多米时,异变陡生。

  “砰!”一声闷响从船腹传来,紧接着,蒸汽机的运转声变得杂乱无章,烟囱喷出的不再是黑烟,而是夹杂着火星的白汽!

  “压力失控!”船上的蒸汽机技师惊恐大喊。

  “快关闭主阀门!”罗德生厉声喝道,额头渗出了冷汗。

  但已经来不及了。

  蒸汽机的轰鸣声变成了刺耳的尖啸,船身也开始剧烈颤抖,螺旋桨时快时慢,船头也不受控制地向右偏转,朝一旁的观测船靠去。

  “要撞上了!”有人尖叫。

  “拿撑杆抵住!”罗德生大吼道。

  那艘观测船也是慌作一团,急打船舵,向右闪避,几名桨手则奋力地划动船桨。

  还有几名水手抄起船桨朝“云蛟-9号”伸去,避免两船相撞。

  这艘蒸汽试验船可金贵得很,万不能被撞坏了。

  经过一番努力,观测船被七八根撑杆和船桨隔离于“云蛟-9号”,船上的技师也趁机关闭了主阀门,随着蒸汽机的嘶吼渐渐平息,船只停了下来。

  码头上鸦雀无声,呆呆地看着横在海面上的蒸汽试验船。

  咋的,才跑了几百米就趴窝了?

  张若松苦笑一声,走向刚刚被小艇接回岸上的罗德生。

  这位资深匠人的右手又被烫伤了,一块湿毛巾草草裹在上面,朝着张若松咧嘴一笑:“老师,我们又出丑了!”

  “无妨!”张若松宽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问道:“什么问题?”

  “应该是小问题。”罗德生说道:“密封性太差,导致管道泄漏。还有气缸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看,好似动力也有点不够。”张若松看了一眼蒸汽试验船,“压力释放阀的可靠性也存在很大问题,无法持续稳定的输出蒸汽。”

  “是的,老师。”罗德生点点头,但脸上却并无气馁之色,“不过,我们的方向没错。所有的问题都是工艺方面的,只要再进行一番改进,我相信下次一定会跑得更远,行驶的也更为平稳。”

  “不错,今天‘云蛟-9号’靠自己走了两百多米。”张若松看着陆续汇聚在码头上的技师和工匠都显出沮丧的神情,大声地说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蒸汽驱动船只是可行的!所有的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这条路,我们已经闯出来了!在未来,我们一定会跑得更快,也更远!”

  “可是,这已经是第九次失败了……”有人小声地嘀咕道。

  “失败有什么可怕的?”张若松朝发出声音的位置瞥了一眼,沉声说道:“在科学试验的过程中,失败十次八次很正常,即使连续失败一百次、一千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至少,我们通过一次次试验,一次次论证,将那些错误的方法逐一摈除了,将无数的问题全都解决了。”

  “你们要记住,任何一项科学探索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面临诸多曲折。但我们只要向着正确的方法前进,最后一定会获得伟大的成功。”

  “老师,你放心,我们一定会总结这次失败的经验和教训,在最短的时间里,让蒸汽船顺利地下水航行。”罗德生郑重地保证道。

  “不要急,慢慢来。”张若松看向罗德生:“你觉得具体问题都出在哪儿?”

  罗德生将手上裹敷的湿毛巾取下,从身旁的一名助手接过新的湿毛巾继续包在手上:“主要问题有三个:气缸密封性差、锅炉热损耗大、螺旋桨推进存在瑕疵。”

  “有解决方案吗?”

  “有。”罗德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第一,让新华重工设法改用整体铸造气缸,减少接缝;第二,增加锅炉隔热层,减少蒸汽损耗;第三,进一步改进螺旋桨形状,尽可能使其与破浪号上的螺旋桨接近。”

  “需要多久?”

  “三个月!……呃,最多半年。”

  张若松点点头,转向魏应滨:“魏*主**席*,你怎么看?”

  魏应滨沉思片刻,突然笑了:“既然如此,海军部可以再追加一万银元的研发经费。”

  夕阳西沉,将停泊在码头的“云蛟-9号”剪影拉得很长。

  尽管今天的试验未能完美收官,但仍滞留在码头上的技师和匠人却怀着前所未有的信心忙碌地重新检修船只。

  一辆马车朝着邵武海军基地的营区驶去,张若松和魏应滨在车厢中相对而坐。

  “蒸汽船搞出来了,那蒸汽火车什么时候可以问世?”

  “且等等吧。”张若松轻笑一声:“用于驱动螺旋桨的蒸汽机,对动力连续性要求较低,而且船舶在水中的阻力相对均匀,再加上船舶体积大,可容纳更重更大的蒸汽机以及更多的燃料,且因为浮力的作用,水上运输对重量不敏感,所以很容易实现船舶的蒸汽化。”

  “但是,蒸汽火车却截然不同,因为要克服铁轨摩擦和重力爬坡,需更高的牵引力和稳定性。但我们我们又不能在火车上造一个体积庞大的蒸汽机,这就使得我们在技术上要对蒸汽动力进行轻量化设计,还要对发动机效率有更高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以我们目前的人口规模,以及居民和经济分布情况(基本上都位于沿海三十公里范围内)来看,暂时还没有对铁路运输的迫切需求。”

  “也是。”魏应滨透过车窗望向远处的海平线:“只要能实现船舶的蒸汽化,基本上能满足我们未来二十年的需求。”

  “有了可靠的蒸汽动力,我们的战舰和移民船将不再受制于风向和洋流,而且,也能让我们的触角沿着江河逆流而上深入内陆腹地。”

  “有了蒸汽动力,意味着我们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方,这个时代的规则将真正的由我们来书写。”张若松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和自信。

  ——

  请收藏本站:https://www.0ae247c57c.icu。笔趣阁手机版:https://m.0ae247c57c.icu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 『加入书签』